肖锋说趋势
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永远是传媒热衷的话题,因为这是受众的g点,每击必中。
踮起脚尖期待爱。/pexels
《新周刊》1998年推出的“我爱你”专题,那是中国人经历五千年饥渴后的一声呐喊,是尚未被消费主义消解的最后纯真。
可惜,爱情很短命。《新周刊》的爱情专题迅速被消费主义十足的情人节专题取代。
那个2300年前的修士圣瓦伦丁,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今天会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节日“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更想不到每年的情人节会成为巧克力、贺卡和鲜花等商家们狂欢的节日。
沦为“购物节”的又何止情人节,白色情人节、七夕……哪一个节日又能幸免呢?
某商家的“白色情人节”展板,因排版问题引发网友群嘲。
其实,节日只是表达爱情的一个契机。
如果没有想清楚爱情、性和婚姻的关系,再多的节日也不过是浮于表面,不得要领。
首先,你要搞搞清楚什么是爱情。
这当然是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上帝都搞不清楚呢。但文人骚客在此找到了饭碗。
《新周刊》从“我爱你”到“爱情之死”、“情爱潜规则”、“爱情3.0”再到“爱情天梯”,经过的这短短十年,不妨看作中国人情爱观的嬗变史。
近百年来,如果给中国人的爱情划一条曲线的话,这条爱情曲线起起浮浮,但总体看应该是震荡下行吧。
以新周专题为例,从1998年的“我爱你”,到“听说爱情来过”“爱谁谁”,再到“表演爱”,说明爱情如同a股行情,琢磨不透,只适合短线操作。
“郑多多”的短线操作,是读秒级别的。/《半个喜剧》
正因为爱情琢磨不透,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影视作品以她为题材,因为足够烧脑、足够糊弄嘛,戏不够,爱情凑。因为可遇不可求,所以影视就给大家造一个梦,好大赚票房啊。
爱情能当饭吃吗?一位老同志教训儿子说得好,“你们两个天天玩感情,你以为这就是生活吗?等到结了婚以后,每天就做一首诗来当吃吃吗”?
是啊,一日三餐最考验爱情。汽车洋房能给,爱情需要的长久养分却给不起。你不可能每天都给对方作一首诗来维持爱情,对不?
爱情是个实践科学,也是一项演艺事业。时代发展的急行军,令社会关系越来越不确定,爱情越发飘渺不定,人们急需一个“表演爱”的机会和理由。于是,传媒热炒,商家助推,凡是和爱情沾点边的节日,都被包装成购物的狂欢。
那么,喜欢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原则?这里推荐李敖先生的“一点点”原则,要爱只爱“一点点”,未可全抛一颗心。因为风险高,所以不可全情投入,否则受伤太深。
过于全情投入,一如李莫愁,陷入“得不到就要毁灭”的魔咒之中。/《神雕侠侣》
喜欢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距离,彼此欣赏,方能长久。感情投入也如养生,每次一点点,细水长流,不可一泄如注的,否则一发不可收拾,搞不好还反目成仇。
李敖先生某次讲“一点点”原则时拿出了他的零食:三颗红枣,三颗坚果,一颗巧克力。不吃馋得慌,吃多了伤身。那期节目最后,李大师分享他作词的那首《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大家可以上网查查。
李敖与前妻胡因梦互怼40年,想必是对只爱“一点点”痛彻的领悟吧。
胡因梦谈李敖:“爱之中竟然掺杂了这么多的恐惧与自保。”
没关系,搞不懂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试错,小心求证,未可全抛一片心。就是千万别上了文人骚客的当,爱情满仓,末了还得忍痛斩仓。
我一直认为,某些人来到你面前,是上帝派来成就你的,或者就是来试炼你的。
那个人怎么成就你?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只是说那个女人默默支持你,更多的时候是狠狠地教训了你,让你长大成人,从青涩的男孩变成成熟的男人。反过来,同样的成就过程对女人也是一样。
那个人怎么试炼你?他或她像是你的炼狱一样,让你不断反复忍耐自己、修炼自己、挑战自己,也认清自己。
不管你跟他或她的关系是长是短,无论最终成与不成,这个过程是刻骨铭心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试炼认清自己。因为一个人只有借助别人才能够认清自己。
你在山洞里边你天天对自己默念“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都是无解的。只有在与别人交往中,跟别人的一次旅游,一段是共同生活,或者干脆,一次情人节,猜忌也好,吵架也好,你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
爱情就像单面透视玻璃,有的人看到对方,有的人只能看到自己。/《芳芳》
社会学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叫“镜中我”(mirror-me),别人就是你的镜子,恋人是你最好的镜子。
假如借一段感情你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你是谁,那这样的一段感情就没白浪费。
总之,关于爱情还是距离产生美,不是物理距离,是心理距离,保持空间,彼此欣赏。否则,什么相爱相杀啊,翻看手机啊,夺命循环call啊,这梁子就结下了。
这样的关系真经历了一次,就不要再来第二次,因为太伤人了哈。谨牢记“一点点”原则,这样我们的爱情才能够行稳走远。
其次,你要搞搞清楚什么是性。
其实不用搞,不学也会,大不了还有苍老师们。
男性的数据,应该会更高。
当前,都市男女可能离爱情渐行渐远,但却无比需要情人节。情人节成“开房节”。爱情和性越来越分离。
在性方面,新世代是老世代的老师。《80年代荷尔蒙》这部拍摄手法一般的网片,却有着惊人的下载量。
新生代导演张侃文以此片为80后的性代言,称60后是“饥荒一代”,性只停留在关灯后的床上;70后是“尴尬一代”,性是放不开又舍不得;只有他们80后,“性就像便利店里的食品”,随需随取。
越往后越老道,因为实践出真知,无须多言。
最后,你要搞搞清楚婚姻。
其实,相对爱情和性,婚姻是最容易搞懂的,因为有操作指南,拍婚纱、办婚宴包括制作ppt都可以外包。流程无非是相亲、婚纱、蜜月旅行,然后是房产写谁名、每天谁洗碗那些不堪的繁琐。
婚姻和炒股又是同一原则吗?高抛低进?趁年轻时应该高抛低进,最好的时候最优质的资源,有利于建立婚姻股份责任有限公司。
以前我在《新周刊》“婚姻股”那期说,婚姻就是一个股份责任有限公司,双方拿出自己的优势资产组成公司,郎才女貌,男房女爱,当然可能还有双方的父母,谁出的资产多,谁占的股份就多,谁就有话事权。
所以啊,女人就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一份职业,或自己出房产,否则就永远抬不起头。“婚姻股”当然是责任有限,随时谨防退市。
关于婚姻股,应该坚持老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原则,一生只研究透几只自己搞得懂的股票,然后长线持有。婚姻就是将对方作为蓝筹股,利益绑定,长期持有,互相增值。
怎么选婚姻股?不选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是你的菜),只选最匹配的,所谓门当户对仍然是婚配法则。
选错了婚姻股怎么办?马云的话,婚姻的秘诀就是“算了吧”,过着过着就对起来了。
人最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在努力之后把这个选择变成好的选择。所以有时候,一见钟情和父母之命没啥区别,关键看你们今后的磨合。今后慢慢体会吧。
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婚姻故事》
最后,提醒一下,人性是脆弱的,人性经不起试炼、各种各样的挫折,还有诱惑,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冲突。
所以人性是需要规范的,如此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包括婚姻制度,包括建立三观来规范人性、坚固人性。这是婚姻长久的伦理前提。
至于稳定的婚姻,双方还应该有第三方才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社会学上看,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信仰或者是事业。两点不稳定,三角最稳定,大家形成超级链接,时间越长越稳固。
两相无猜、与子共老的婚姻,那当然是一种天赐。否则老胡适就不会发出“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忍受痛苦”这样的呼号。
好,无论怎么样,都要祝福你,祝福你这个节日有满满的斩获。
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