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怪朋友
听说00后也出恋爱综艺了。最近,超过20部由大学在读学生自制的校园恋综纷纷上线。
有南京大学的《春日邂逅的恋爱》、厦门大学的《厦一秒遇见》、武汉大学的《我想认识你》等。
南京大学的《春日邂逅的恋爱》做得有模有样。
看了一集最受好评的、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的《我们要不要在一起》,竟然也不比平台的恋综差到哪里去。
3对男女约在一个烘焙店做曲奇。其中一位斯斯文文的学长一进门就礼貌地坐到一边,和第一个来的女孩保持适当距离,显得不油腻且舒服;接下来见另一位学妹落单了,他又适当地上前,贴心地偷偷坐在学妹旁边。
配合做手工最容易产生摩擦,一起搅拌面团,你一下我一下,想出力又怕触碰,青涩好看的男孩女孩即便不说话,都能产生异性吸引。一边做点心,男孩一边飞速抬眼偷看女孩,加上字幕画外音渲染,大概观众此刻正在疯狂微笑。
眼神关照。/《我们要不要在一起》
这几年来,恋综几乎霸占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 从2018年第一季《心动的信号》露面开始,恋综就成为了大家嗑糖的重要聚集地。仅今年来说,韩国有拽姐的《单身即地狱》,国内则有30+轻熟龄男女的“直球”爽剧《半熟恋人》。
不过,从弹幕和评论来看,恋综受众里,几乎都是不想谈恋爱的、对恋爱提不起兴趣的、母胎单身的适龄男女。“我就看看不谈”“好甜啊,可是谈恋爱好难,还是算了”……
吊诡的是,恋综越来越多,我们似乎就越不会谈恋爱。
我们在屏幕这个镜像空间里,饶有兴味地观察别人恋爱的每个小举动,却不知道我们可能只是为了在别人的恋爱互动里释放自己的情感。
仿佛自己亲身体验了。
为了坚持那个膨胀的自我,保有某种程度上绝对的自由,拒绝别人的干扰,我们干脆避免了任何深度的关系。
可当接触不可能,窥视便成了刚需。
在综艺里,我们看着那些画面,在“镜像折射”中,有了置身于恋爱关系的错觉,甚至在别人的关系中体验、思考,分析得头头是道。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便展现了这种代偿性的窥视。
电影男主是个生性自由的摄影师,他喜欢冒险的生活,因此对结婚有一种恐惧。安稳的幸福——一个和美的家庭,会毁掉他到处漂泊的自由状态。这一天,男主由于摔断了腿在家修养,百无聊赖中竟对后窗一对夫妻的琐碎生活着迷起来。
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巧妙地构成了双重镜像。男主在窥视邻居,我们也在窥视男主。
男主角到底在看什么?为何而看?事实上,他看的是这对夫妻的爱情生活。多年来追求自由,情感上的空缺让他好奇起那种令他恐惧的生活。
他本身不想过这种生活,但看别人过却十分上瘾。因为在这种窥视中,孤独有了回馈。在这里,窗户既是一个窥视的窗口,也像极了如今我们每个人无法离开的“屏幕”。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大大小小的屏幕——手机、笔记本电脑来与世界发生联系,去和别人聊天、去了解别人、去体验爱情。可实际上,这并没有让我们真的拥有自己与他人的真实连接。
在20世纪美国写实派画家爱德华·霍普的作品中,“窗”的应用十分普遍。画里的主人公经常处在窗户的一边,他们仿佛在透过窗户看世界,可某种程度上,窗户也是他们与世界隔离开来的媒介。
爱德华·霍普画作《晨光》 1952年
他的作品总是很明亮,主人公们处在一个个现代化的精致建筑里,甚至是和一群人在咖啡馆中聊天,但观众感觉到的不是温暖,而是冰冷的孤独。
这便是当代人的生活,在屏幕缤纷多彩的世界里寻找真实连接,在恋爱真人秀里寻找有别于偶像剧的真实爱情。
可那终究是别人的情感。
真实的情感,如果不在自己亲身实践中感受,便不复存在。
评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