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躺平哲学”高歌猛进的当下,张锡峰显得太不合时宜。/视频截屏
一句“土猪拱白菜”,让一个渴望“逆天改命”的农村男生遭到网友攻击。
在《超级演说家》里,来自衡水中学的高三男孩张锡峰,表达了想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但在网传的剪辑视频里,只剩下疯狂的“金句”输出:“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一个原本定位励志的演讲,瞬间引来排山倒海的嘲讽和厌恶。“拱白菜”被等同于“泡女孩”,“逆天改命”被理解为“想成为上等人”,声音颤抖、精神亢奋被解读为一种“人格扭曲”。
网友给这位男生贴上了“教育失败”的标签,争先恐后地为其抛出一堂人生课:“孩子,土猪进城只能做卤煮。”
和很多快速发酵的热点一样,这支“没头没尾”的剪辑视频,是情绪压倒事实的又一次胜利。原先 10 分钟的演讲被剪辑成了 35 秒,“白菜”被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女性资源”。但如果看完整个视频就会明白,他所说的“白菜”,只是一种对“城市资源”的泛指。
张同学的演讲视频原本有10分钟,但网上热传的版本是35秒。/纪录片《高考》剧照
在这场网友对“衡水男孩”的群嘲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熟悉的大众情绪,即“城市精英”对“小镇做题家”的厌恶和鄙视。
但这个被指“偏激”的男生,却远远没有这场舆论本身来得偏激。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人
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通过一个30秒的视频,网友便给张锡峰诊断出了“心理失衡”的精神疾病。更有不少人,大呼着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家暴出轨控制狂”的反社会人格,建议“就地缉拿”。
的确,在“躺平哲学”高歌猛进的当下,张锡峰显得太不合时宜。
他愤喊着“学习改变命运”的过时愿望,他身体颤抖、语调激昂,既不从容也不淡定。当他悲戚地说到普通家庭的孩子“肩负着几个世代的期望”时,人们看到了一种励志演讲常用的陈词滥调、苦情表演。
网友给张锡峰诊断出了“心理失衡”的精神疾病。/视频截屏
真正激怒部分网友的,是他那句“拱白菜”的言论。这个比喻一说出口,就让这些网友产生了负面联想。
这些评论者大多没有看过完整演讲,甚至没有了解男孩演讲背景的意愿。如果点开完整视频,你就会发现,这句被指责“自卑扭曲”的言论,并非指代掠夺女性资源。男孩的自嘲,其实源于自身的创伤体验。
“人家都说寒门出贵子,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笑话?”男生先是抛出了这样的疑问。他接着说,“谁说那些城里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就是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他们往往比你更加努力,从小开始,他们的眼界、格局、素养、家庭背景都比你好上千万倍。”
“你面对的是喜羊羊、集卡片和弹珠游戏,而他们是钢琴辅导班、英语辅导班;你连火车票都不会买,但人家已经坐上出国的航班,已经考过了雅思、托福,可以跟外国人交流。”
男生也讲到了自己在融入城市生活时遇到的冲击,“分不清球门被队友指责”、“说家乡话被嘲笑”、“其他同学都有私家车接送”等等,这些对比并不新奇,但却是现实的映照。
自嘲其实是来源于演讲者自身的创伤体验。/《小别离》剧照
只是,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古老话题——寒门学子所面临的困境,似乎不值一提,难以引发共鸣。相反,部分网友像是膝跳反射般,捉住了演讲中最不“得体”的一句话,急于借此证明高压教育的失败。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急功近利、渴望获得城市资源的农村男生;在他们眼里,这样的理想,是“缺乏内容、抹除个人独特性的狭隘理想”。他们为他下结论:“他想做人上人。”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教育价值已经扭曲,“教育应该发展个体,而非沦为竞争工具”。另一位教育学家储朝晖则表示,真正的励志应该是“士志于道,明道济世”。
诚然,教育一旦被赋予“改变命运”的沉重使命,难免变得功利、脱离人本,但同样,在现阶段,除了努力和奋进,出身寒门的学子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去创造光明前景吗?
是他们不知道“明道济世”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吗?是他们不认同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吗?
男生嘴里的“白菜”,是一种对“城市资源”的泛指。/《高考》剧照
如果说,从男生的“拱白菜”言论里,我们看到了教育里的“资源竞争”,那么试问,在一线城市享受着高质量素质教育的孩子们,为什么也要争当“鸡娃”?甚至连恋爱都要“科学早恋”?
问题从来不是大家不知道“何为教育价值”,而是“为什么教育价值与现实相互冲突”。此前,人类学家向飙在谈“内卷”的时候已经指出,如今,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统摄了我们的生活,高度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竞争方式、人生目标,让人们自然地进入了“资源竞争”的单一赛道。
如此来看,张锡峰和城市鸡娃,哪一个不是在资源争夺的人生轨道上?
既然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回答,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判定这位少年的人生必将狭隘失败?
张锡峰和城市鸡娃,一样都在赛道上。/《小舍得》剧照
“小镇做题家”的三重心态
从评论区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网友期待的,是一个温和儒雅、从容淡定的“奋斗者”形象。他不应该“咬牙切齿”,不应该“心有嗔恨”。很多人甚至把张锡峰和前不久以论文致谢词刷屏全网的中科大博士对比,认为后者更加平和、舒展、真挚,可以“把苦难写成诗”。
“苦难写成诗”之所以让人感动,难道不是因为极为罕见?让受人冷眼的高中学生“包容地微笑”,符合正常的心智发展吗?
精分的是,在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评论区,我们可以看到“理解被自卑折磨的心理”;到了男孩张锡峰这里,网友的态度变了,“自卑使人扭曲”、“自卑自贱对其他人有极大的伤害潜力”。理解呢?不见了。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下的评论。/微博截屏
不得不怀疑,这些网友所理解的,到底是“苦难”和“困境”本身,还是那种面对苦难但又无怨无恨的“超人”豁达?
还有一种比较,部分网友拿出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的“云淡风轻”,与张锡峰的“面目狰狞”作比,但完全不考虑韦东奕出身高知家庭,而张锡峰来自“两间屋子、三个年级”的乡村。
网友对张锡峰的指责,其实和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如出一辙。
在主流叙事中,小镇做题家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兼有“苦大仇深”的心智结构;他们不具备广阔的人生视野,囿于成绩竞争,“高考的鲤鱼跳龙门后迎来的,往往是意义的虚空”。
在主流叙事中,小镇做题家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同时又有一种“苦大仇深”的心智结构。/《高考》剧照
只是,张同学让这些网友感到不适的“戾气”和“苦大仇深”,不正是来源于艰辛和困苦吗?
中产家庭的孩子更善于交流协商、提出要求、对他人进行评判,也更自信,因为成长环境给他们的反馈往往是“正向的”、“鼓励式的”。相反,张同学这样的孩子,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往往会难以融入、束手无措——这也就是他在演讲中所说的“自卑”。
此外,他们往往会有一种对家庭的亏欠感,以及回报家庭的心理需要。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钱”有更加迫切的需要,所以自觉更有义务回报给出钱供他们读书的家庭。然而,当张锡峰说出“背负着家族几个世代的希望”时,部分网友却发出质疑,觉得他是在“夸大其词”、“虚假煽情”。
钱的迫切感是无时无刻的,所以他们自觉更有义务去回报出钱供他们读书的家庭。/视频截屏
小镇做题家的第三种“耻感”,是这些网友所指责的“神经紧张”和“苦大仇深”。小镇青年能够抓住的上升机会不多,因此他们需要持续的毅力搭上“唯一一趟公交”。
所以,那些面对张同学开口就是“你应该拥有自信,开阔的人生观”的人,你真的理解他的成长处境吗?
隐忧
人们对“寒门学子”的苛刻,折射出一种集体焦虑。
一方面,“读书有用论”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过时”的观念。当下,人生发展越来越需要倚靠学历之外的多元化技能,学习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中的回报。而所谓的“多元化”技能,恰恰是小镇做题家们所欠缺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唯有天真者敢于相信“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剧照
另一方面,对于广大的城市族来说,“守住资源”成了他们挣扎的目标。如此一来,那些奋力苦读、想要获得城市生活的农村学子,成了大家潜意识里的“不安定因素”。
于是,面对这个“扬言”想要“拱白菜”的少年,评论区里自然出现了焦虑、以及阻挡他“向上爬”的言论。
首先是关于“性别”“婚恋”层面的敏感。有评论称:“我坚决不把女儿嫁给凤凰男”,“提醒大城市的家长,看好自家独生女”,“女生,一定要远离这种男人。”
然而,如前文所言,只要结合完整视频,你很难把张锡峰的言论和“争夺资源”结合在一起。
早在十几年前,“凤凰男”一词走红,反映出城市女对农村男的警惕。然而,凤凰男一开始是指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的农村男性。但渐渐的,它被大家诟病为“价值观落后”“大男子主义”“心态失衡”。
“凤凰男”一词的走红,反映了城市族群的心态。/《新结婚时代》
凤凰男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了人生逆袭,但这不该成为农村男性的“原罪”。我们从张锡峰的演讲中,没有理由断言他是一个未来会向女方极度索取的凤凰男。
其次,在网友对张同学未来发展的“预言”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太友好的“愿景”——大家都在期待他被现实打垮。
“城市白菜岂是你能拱的?”“未来遇到挫折,你就完了。”
这些评论,打着“为你好”“教你做人”的旗号。只是,一个已经被保送至清华的农村男生,在这些网友的口中,成了“人生失败”的嘲讽对象。
“预言家”网友的评论。/微博截屏
这样的反击,大概不只是因为大家对“读书有用论”的不屑,其中还包含一种隐忧,即”我们的资源岂能给你“?
说到底,让网友们不适的,是张锡峰们的出现。他是又一个大声张罗着要“抢蛋糕”的人吗?
评论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