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勿丧志
太幸运了,月初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展的时候,蹭到一个十分厉害的志愿讲解员,从她如数家珍、头头是道的谈吐里,感觉到馆藏品里不少文物她都有经手。
这个铜鉴缶是用来冰镇酒水的,里面有个内胆放酒。古人其实挺会享受的。
后来一查,果然是一个在武汉大学从事文物研究的学者。
在某个青铜器的特展厅,有从各地博物馆借来的、和曾国(曾侯乙编钟的属国)有关的青铜器。曾国是公元前4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如何断定那些青铜器属于曾国?很简单,只要看到铜器刻有曾国的字符就行,比如曾侯乙的铜提链壶,就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七字铭文。
很多青铜器都有自我介绍,比如这个曾伯文簋,介绍就刻在盖子里。
很容易就发现展厅内一些鼎、簋、罍的器型中,有和三星堆文物十分相似的图案造型。询问之下,讲解员表示这的确证明了三星堆文化和曾国有一定的关联,但具体怎样,谁也说不清。前几天,看到三星堆又发现新文物点的新闻,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湖北这些青铜器上有铭文,但三星堆却没有任何文字?
1986年在三星堆发现的两座大型墓坑中,有80副象牙、4000多个贝壳,还有50多个人头、一座2.4米高的人像等青铜器。无一例外,墓坑里没有半点文字记录,没人知道是谁造了这些东西,尽管相似的艺术线条也出现在1000公里外的湖北——即当时的曾国和楚国。
但就整体风格来看,三星堆的青铜器,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古物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相同之处,这也证明了在黄河流域以外,长江支流沱江的源头地区,也曾有一个伟大的文明存在,只不过这个文明忽然消亡了。
湖北省博的盘龙兽面纹罍(lei),是不是感觉和三星堆的线条有点相似。
这个文明之所以伟大,除了体现在金属冶炼和审美方式外,最大的特点是人物造型和中原地区的文物有别。中原地区的文物,大多都有儒家、宗教或祖先崇拜的印记,但三星堆更偏向图腾,甚至有沟通天地、认识宇宙的企图。
既然有这样的文明存在,没有文字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文字可能写在了竹简或者质地柔软的织物上,而经年累月的雨水侵蚀早已让它们化为乌有。
这个牛头兽面也有三星堆的影子。
这就是三星堆神秘而诱人的原因之一。当然,未解之谜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文化是如何诞生的?文化的内核是什么?以及与中原甚至巴蜀地区其他文化的融合情况是怎样的?都是未知数。
关于青铜器,那位志愿讲解员还讲到一个规律,大概意思是:早期的器型,会采用粗放大胆的线条和造型,因此作品显得十分繁复精致;随着文明慢慢发展,人们才逐渐简化线条,让器物看起来更加圆润顺滑。
所以三星堆文化未必就真的消亡了,或许只是他们很快就放弃了那种审美方式,开始接受更为大众化的造型,而那些造型独特的脸谱,跨越数千年,不经意地成为了今日的网红。
湖北省博里十分有故事的鸭子,当年是因为发现了飘在水面的这只鸭子后,才发现了编钟。但人们不知道编钟怎么摆、怎么用,是鸭子肚子上的图案给了考古人答案。这是一只有说明书功能的鸭子。
历史还真是有趣啊。
评论1